政商联盟的美国版本

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政治课本里讲到美国的选举时,总是会说那是“有钱人的游戏”。然后会列出许多数据或例子,说有多少多少议员、官员甚至总统都是大资本家出身,或者收了大公司的多少政治献金;那些被一票一票选上台的统治者们,并不是真正代表普通选民,而是代表了大商人的利益。换句话说,真正统治美国的人,是大资本家阶级以及他们的代理人。

不过,如果要说美国由一个资本家阶级在统治着,跟你急的,首先可能是美国人自己,尤其是美国主流的社会科学家们。美国人不喜欢“阶级”这个词,这倒主要不是出于什么意识形态的忌讳,而是因为他们觉得,人们虽然在收入、职业和教育水平上的差别很明显,但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能获得多大的权力,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个人奋斗;而且大体来说,作为一个公民,他们能够获得公共社会的尊重。所以,大多数美国人在日常思维里觉得“阶级”没有那么重要。这种思维反映在对政治的看法上,那就是一种所谓“多元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虽然在权力和财富方面,美国或者其他西方民主国家存在着大量的不平等,但是它们却分布在不同的群体当中,并不存在某一个掌握支配性权力的支配阶级,或传统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统治阶级。换句话说,一个集团总会受到其他权力的平衡和制约,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方面的权力和利益。政治就是这些不同的利益群体相互竞争和博弈的地方,跟不同的厂家在市场上为争取消费者相互竞争没什么区别,而政府则会像一个裁判一样保持中立,并不存在权力过分集中在哪一个阶级的手中的问题。

这么一来,美国这个国家里政商关系到底如何,就有了两个不同的版本。第一个版本似乎“老套”了点,而且竟然还在用“阶级”这样一种“老掉牙”的术语。第二个版本看来更中立客观一些,很容易就占领了学校教科书和大众媒体的市场,许多美国人对此都深信不疑、引以为傲,尤其是奥巴马当选了总统,更是为这种观点提供了活生生的最新素材。事实上,不仅在美国,即便在中国,人们对美国政商关系的看法也发生了有趣的转移,在点评美国发生的政商大事时,“利益群体相互博弈影响国家政策,政府作为仲裁人做出决策”这样的描述越来越受到评论家们的青睐,甚至或多或少地也被看做是中国正在发生的趋势。

姑且不论哪一个版本更接近事实,对政商关系的考察,实际上触及到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政商关系是一个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最为敏感的部位,如何理解政商关系,基本上就相当于如何理解一个国家的权力结构。对不同的解读版本进行比较和甄别,实际上是在比较和甄别看待社会现象的视角和方法,而同样的视角和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到对美国的分析上去,而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权力结构。这样一来,如何理解美国的权力结构,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国问题专家”应该去关心的问题,而且具有了普遍性的学理意义。现在,“阶级支配”的说法似乎确实没有“多元主义”的观点更符合大众的想象,而且国内政治教科书里的简单罗列确实也存在逻辑或事实上的“漏洞”。但探求真理的活动,最有意思的一点就在于,许多符合大众想象的描述往往并不是事实,而看似“老掉牙”的说法在进行更深地挖掘之后,却常常会带给我们新的发现和启迪。

译林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谁统治美国》一书,就是对“阶级支配”理论的一次捍卫——当然,是一次大大升级和细致化了的捍卫。在“精英研究”或“权力结构分析”领域,《谁统治美国》是一本公认的经典之作,从1967年初版以来,每隔若干年就会有一个新版本,就在今年7月还刚刚推出了第六版。这本学术著作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书,除了是因为其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为读者理解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鸟瞰”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以一种严谨的方法和连贯的逻辑,揭示了许多细枝末节的事实背后所隐藏的关联,解开了“阶级支配”低级版本中许多不符合时代新特点的理论困境,从而给“美国存在一个统治(支配)阶级”的观点带来了新的素材和意义。

要想证明一个由商业界占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的存在,或者说,要想驳斥“政治不过是各种利益团体平等地相互博弈”这一说法,出发点和难点都在于,如何证明和解释,本来在商场上激烈竞争的各个企业老板和经理人之间是如何发展出一股政治合力来影响政府决策的?低级版本的“阶级支配”理论会说,大公司的老板们和高级经理人这一少部分人掌握了这个国家绝大多数的财富,因而就是统治者。要想证明前一点并不难,事实上,许多著作,包括《谁统治美国》,都对这些做了很好地统计,尤其是,这些数据都表明,在最近几十年里,美国的富人是越来越有钱,财富也越来越集中。但与此同时,要由前一点推导出后一点,问题却很多。其中的一点就在于,掌握了经济权力的人不一定就能够团结起来去操纵政治权力。事实上,学术一点地来说,那些经济水平上不相上下的人,只是构成了一个“经济阶级”,而一个经济阶级的成员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也是一个拥有共同利益的“社会阶级”的一部分,他们行使政治权力的能力就有可能受到限制。那么,接下来顺理成章要考察的就是,作为一个“经济阶级”的资本家和高级经理人们,有没有团结成为一个“社会阶级”呢?

“经济阶级”要想发展成“社会阶级”,就必须拥有共同活动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一个群体,也可以是一个组织。因此,要想对处于某一特定经济位置的人们在多大程度上也是一个社会阶级的一部分做出研究,首先要做的,是寻找这些人和那些群体和组织之间的联系。这种方法被称作“成员资格的网络分析”。在社会科学中,这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但是操作起来也比较复杂,甚至需要编写复杂的计算机程序来分析海量的数据。不过,在这里,我们可以跳过这些方法和技术问题,直接转到结论上。按照《谁统治美国》的作者威廉·多姆霍夫的说法,美国的大企业之间虽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是,它们不仅在许多核心价值观和利益上有着交叠,而且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各种类型的联系和纽带,比如共享的所有权、长期存在的供求关系、相同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董事会内部的连锁董事。因此,可以把那些驾驭美国经济的大企业想成是一个“共同体”,而这个“企业共同体”中的成员,又是与“上层阶级”紧密缠绕在一起的。

那么,什么是“上层阶级”呢?在许多国家,要想成为“人上人”,只有钱是不行的。有钱人要想不被看做是“暴发户”或“土老冒”,就得有其他的装饰。这些装饰在不同的国家有可能不尽相同。在美国,这些装饰主要有:中学时上的是著名的私立中学、大学时去的是常春藤盟校、常常被邀请参加个什么名媛公子舞会,或者成为某个显赫的俱乐部的正式会员……有钱人有了这些东西,才意味着你进入到了“上流社会的圈子”,成了“上层阶级”的一份子。与此同时,“上流社会的圈子”也是一个培养共同的价值观的地方,或者用《谁统治美国》里的词语来说,这有助于他们形成一种“阶级意识”,培养出一种“资产阶级的心智品质”。这种“社会内聚力”进而有助于形成一种“政策内聚力”。

但是,共同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内聚力”并不能让“政策内聚力”自动运转,于是,上层阶级和企业共同体需要发展出一个“政策研究网络”。按照《谁统治美国?》的归纳,在这个网络中,企业共同体与上层阶级的成员通过四种基本的渠道来参与到政府和议会的决策中去:首先,他们为那些最有影响力的民间组织,尤其是智库,提供财政支持;其次,其中的一些组织还能享受到他们提供的各种免费服务,如法律和财会上的服务;第三,他们亲自出马担任这些组织的董事或理事,设定“大方向”,并让忠于自己的人来管理组织的日常运作;最后,他们自己也参与其中的一些日常活动。其实说白了,这些智库、研究所、学会、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就是企业共同体的“游说团体”,只不过形式上更加“学术”而已,再加上对媒体的操纵,企业共同体不仅可以通过“政策研制网络”参与和影响政府的决策和国会的立法,而且可以通过“舆论塑造网络”在许多议题上影响甚至塑造有利于自己的公共舆论。这两个网络维护的不是某一个成员狭隘的个人商业利益,而是他们作为一个阶级或者阶层的共同利益。更重要的是,大公司在各种全国性和地方性的选举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们为自己支持的候选人赢得多数议席提供了资金等各方面的保障。

上面所概括的,就是《谁统治美国》一书向我们所描述的“权力精英”如何支配政府的“大图景”。这里的“权力精英”,指的正是企业共同体和政策规划网中的重量级人物。由于这些人不仅在经济地位上相似,而且拥有共同的阶级认识,因此,也可以被称为“支配阶级”。在《谁统治美国》的作者看来,那些认为政府是独立自主的仲裁者的人,没有看到这种幕后的支配才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决定性力量,而那些在国家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所谓独立作用的专家,也大多是由公司或基金会资助的政策规划网的组成部分。事实上,借用权力结构研究另一位代表人物迈克尔•曼的术语,这一观点也可以表述为:在意识形态、经济、国家和军事这四种权力类型中,经济权力在美国占据着支配的地位。

当然,这种对美国权力结构的解读版本,很容易招致一种误解。那就是以为作者是在说,工人、穷人、老百姓、小商人这样的普通人面对“权力精英”的支配,根本没有办法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说法不仅不符合事实,而且也不符合作者的原意。“统治”或者“支配”一词的意思,并不是说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进行专政,一点喘息的空间都不留给后者,而是说,在那些围绕重大议题的斗争上,某一阵营的人比另一阵营的人占据了更多重要的职位和资源,更容易获胜,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同一个阵营内部也许仍然会为某一个具体的利益如何分配展开斗争,但是面对共同的方向性的阶级利益,就会“一致对外”。作者把这两个阵营之间的斗争,看做是“保守主义者-企业共同体联盟”与“自由主义者-劳工联盟”之间的斗争,也许有点过于简单,但通过对“谁受益”、“谁统治”和“谁获胜”这三种权力指标的考察,他确实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自1968年以来,大公司的老板和经理人虽然也有过失败的案例,但是总体而言,他们在这三点上都得到了更高的分数,他们以及他们的盟友控制了联邦政府的行政、立法和司法。

那么,面对强大的企业共同体对政府的支配,变革的希望何在?尤其是以“变革”为口号的奥巴马执掌白宫之后,美国的权力结构会发生改变吗?在最新出版的《谁统治美国》的第六版里,作者写道:“这是阅读这本书的最为理想的历史时刻”,因为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没有南方保守势力阻挠的情况下,民主党人控制了白宫和国会,从而为在最近几年里发生大的变革提供了潜在的可能。作者的这一说法是否过于乐观,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尤其是在财富分配、税收政策、医疗改革等关键议题上的斗争结果,不过这却提醒我们注意到,权力精英并非总是能铁板一块的,尤其是在风云动荡的时代里。20世纪30年代时,支配阶级之所以会在劳工斗争中被击败,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内部不够团结,而大萧条则提供了造成这种分裂的氛围。历史是否提供了另一次变迁的机会(哪怕并非根本性的变迁),我们不得而知,因为不管在哪个国家,社会变迁往往以预想不到的方式,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发生。不过,作者对“企业共同体”、“上层阶级”、“政策规划网”、“舆论塑造网”的细致剖析,却启发我们注意到,对分析任何一个社会中的权力结构来说,问题的基本面上总是会回到“权力在社会中是如何分配和运用的”这一问题上来,而观察政商关系则是解码的关键之一;鉴于商业精英之间的协调一致和相互合作是他们在政治领域采取一致行动的基础,于是,经济精英们团结一致的程度和机制,以及他们表达和实现他们的集体利益、对政治决策和整体社会结构发挥影响的方式,注定成为这一研究领域中永不过时的争论焦点。读者只要掌握了这样的一种视角和方法,不管是去分析哪个国家的权力结构,不管最终得出的结论更偏向哪个版本,都将有了一个更加夯实和动态的基础和平台。

[美]威廉·多姆霍夫:《谁统治美国:权力、政治和社会变迁》,吕鹏、闻翔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原文发表于:

吕鹏,2009,“政商联盟的美国版本”,载《书城》第12期,第64—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