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企“继承者们”最看重什么

朱妍 吕鹏

2016-10-26 05:31

摘要:上海的年轻一代企业家具有鲜明的上海特色,如果发挥好这一群体的作用,将为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社会进步、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去年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做到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而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李克强总理也指出,“双创”的主体是企业,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还要依靠脚踏实地的苦干,把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结合起来。

公开数据显示,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一代,大多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或60年代,这样的家族企业目前进入接班换代的高峰期。年轻一代企业家成为备受关注的新群体。今年我们随全国工商联调研组一行赴上海展开年轻一代企业家调研。调研发现,上海在培育和引导年轻一代企业家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做法。

上海“民企一代”留下哪些“软资产”

上海年轻一代企业家最大的财富,是父辈留下来的“软资产”。与某些沿海发达省份不同,上海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中曾在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工作过的比例很高,他们当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也更高。根据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国家工商总局等单位组织的全国私营企业调查2014年的数据,私营企业主中有“体制内”经历和大学毕业这两个比例在上海分别达到了52.17%和59.29%。这是由上海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历史路径所决定的。

上海的民营企业家带有较为明显的“体制集体记忆”,这就决定了他们不仅重视与政府部门的关系,而且更善于将国家倡导的文化意志与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相结合。根据全国工商联的“2016年民营企业传承调查”(以下简称“传承调查”),上海的受访企业家有8成以上认为,企业发展应服从政府规划和管理。在代际传承的过程中,上海的老一代民营企业家不仅重视对企业“硬资产”(物质财富)的传承,而且有着将“软资产”(政治和文化资源)传承下去的强烈愿意。“传承调查”的数据显示,上海的企业家们十分重视接班人处理政商关系和理解宏观政策的能力,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家认为这是接班人最需要提升的能力,重要程度甚至超过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

一些新生代企业家不仅仅继承了父辈的精神,而且在实践中升华,朝着更加开放、创新的方向发展。年轻一代企业家有着较强的合作意识,在访谈中,许多新生代也表示,“以前的创业只要专注自己本行业就可以,现在却常常需要跨界合作,父辈都是单打独斗,而我们这代人习惯众筹、资源共享,更会合作,也更需要合作”。近年来,企业家的非正式组织如火如荼,其中尤以年轻一代特别活跃,他们业已建立了大量的线上线下的非正式组织,数量仍在快速增长。根据“传承调查”的数据,年轻一代企业家加入商协会的比例几乎高达百分之百,加入MBA同学会、公益慈善类组织和兴趣爱好类社团的比例也都在40%左右。

无论对“创二代”还是“创一代”,上海都已成为创业沃土

在社交的过程中,年轻一代企业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一位二代企业家回忆自己在美国读书时的经历,他表示,“我也经历过那个崇尚名牌的阶段,但当我真的开始做事,我就会反思,我扒掉这些名牌之后剩下什么?我不想被别人看作是‘那个戴名表的小子’。”

上海年轻一代展现出高度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这与他们在国外的亲身经历和上海的发展成就密不可分上海年轻一代企业家中有过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的比例在全国居于前列。“传承调查”的数据显示,上海的这一比例高达50%以上,相比之下,山东仅为12%,广东也只有40%。一方面,这是因为上海汇聚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为留学提供全方位的准备与服务,另一方面,上海接收相关信息较早,也使得老一代民营企业家较早形成了送子女出国读书的意识和想法。

海外经历让新生代企业家对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入了解,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切实感受到西方社会在种族、性别、民族上的歧视与不平等,对西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走出了狭隘和片面的误区。而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极大提升了他们的自豪感,尤其是上海在公共服务提供、社会治理和治安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得到了众多被访者的高度认可。调研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愿意回到上海建立事业,这里不仅包括很多上海本地出生、成长的年轻人,甚至吸引了大量原先和上海并无关联的创业者。不管是对“创二代”还是“创一代”来说,上海都已成为创业沃土。

上海民营企业家以独生子女为主的核心家庭特征,既给家族传承带来便利,也产生了一些张力。一方面,它减少了家族传承中可能产生的纠纷,另一方面,万一子女不愿接班,老一代企业家的选择也更少。根据“传承调查”的数据,二代企业家与父辈在产业选择、企业治理、技术更新、企业文化等方面常常会产生分歧。例如,子代企业家并不满足于仅仅接收并延续父代的产业,大约有35.9%的子代另外创立了新公司,新公司与父辈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也在降低;而老一代企业家对于子女不愿意继续从事他/她所创立的产业,是有不满的,有半数表示并不认可。再如,年轻的“继承者”会基于企业的绩效考量降低企业的“家族化”特征,削弱“前朝老臣”的作用,而父辈则会更多看到历史,认为“打江山”的人不能请走。

产生上述张力的核心原因是,年轻一代创业的原动力与父辈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更加讲究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更看重兴趣导向的创业。许多“二代”经商的目的,并不是像父辈那样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兴趣(自主创业)或者责任(子承父业)。正如有80后企业家所表示的,“年轻人对创业,不认为成功就是结果,而是要享受过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这种‘任性’恰恰很多时候把握住了市场。比如打游戏,现在都能打成千万富翁,成为我们群里的偶像”。对许多老一代企业家而言,生活就是工作,生命的大部分都耗费在企业中;而年轻一代更强调“兴趣”,他们会自发形成社交圈分享心得,并进一步影响同侪群体的想法。

培养年轻一代企业家,上海做法有两个亮点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上海在培养年轻一代企业家方面有两个亮点。

一是引入以老带新的“师徒制”,促进父子两代企业家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传承父辈精神与化解代际矛盾“两手抓”。精神传承是财富传承的“保鲜膜”与“催化剂”,这既包括传承父辈的艰苦奋斗精神,也包括在实践中传承和升华企业家精神。师徒式的“传帮带”往往比家长式教育更能有效解决代际冲突。例如,上海市金山区工商联的师徒带教模式就收到较好的效果。区工商联在金山区内选了8位导师,每个导师带3个徒弟。师徒签订合同,保证每个月必须至少有一天用来互访。很多年轻企业家的困惑并不愿意与父辈沟通,却甘愿同师傅倾诉,师傅因此扮演了调解员与传道者的双重角色,不仅传授从商的经验,还传递为人的哲学。

二是社会组织已经成为上海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年轻一代企业家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将优秀的新生代企业家吸收进各种社会组织,这是多地通行的做法。上海也不例外,但上海的特征在于:一方面,它在组织管理上更规范,覆盖面更广;更重要的是,上海的体制内商协会表现出极大活力,除了发挥自身在政治资源分配上的优势,还针对青年的特点,做到“单独加菜”。比如,有些区的青年创业者联谊会(青创联)成立了5个工作部:宣传教育、活动联络部、事业发展部、社会公益部、法律服务部,甚至还有自己的律师事务所;青创联会通过众筹的方式成立基金会,再用于投资与慈善公益项目。这些都是基层社会组织吸引青年人的有益尝试。有企业家在调研中表示,“一开始并不知道如何去创新,如何去转型。进入青创联后收获很大:首先就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青创联与其他同龄人交流合作,我真正了解了如何运营一个公司,如何全方位地了解一个新行业,我们甚至还众筹成立了一个基金,我开始学习投资,这对我来说,都像‘第二次修炼’。”

上海的年轻一代企业家具有鲜明的上海特色,如果发挥好这一群体的作用,将为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社会进步、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上海虽然有许多优秀的年轻企业家,但在全国有影响的还很少。因此,要加大培育和宣传力度。在这里不妨借鉴一些市场化媒体的做法,比如《福布斯》杂志对30位30岁以下企业家的宣传就产生较好的社会反响。

 

作者分别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研究院副研究员

原文发表于:

朱妍、吕鹏,2016,“上海民企‘继创者’看重什么”,《解放日报》11月8日,14版。